7 月 19 日,美国总统特朗普正式签署《GENIUS 法案》,法案核心条款要求所有美元稳定币必须采用 100% 储备资产(现金或短期美国国债)支撑,并强制发行人按月公开披露储备构成。
市场反应迅猛而剧烈。法案通过众议院的消息传出后 24 小时内,以太坊价格飙升突破 3800 美元,比特币重回 12 万美元高位,主流山寨币涨幅普遍超过 10%,而剧烈波动导致近 16 万人爆仓,爆仓金额达 5.87 亿美元。
与此同时,稳定币自身市值亦迎来里程碑。截至 7 月 21 日,不含算法稳定币的全球稳定币总市值达到 2664 亿美元,刷新了历史峰值。
监管变革:法案落地重塑行业根基
《GENIUS 法案》的签署标志着美国对稳定币的监管框架正式确立。该法案不仅明确定义了稳定币作为“支付工具”的法律属性,还要求发行机构每月披露储备资产细节,并遵守反洗钱法规。
法案允许银行和信用合作社加入稳定币发行行列,市场预计美国稳定币规模短期内将突破 2500 亿美元。
特朗普在签署仪式上将这一变革称为“自互联网诞生以来金融科技领域的最大革命”。财政部长斯科特·贝森特则指出,法案可能提振美债需求,为政府融资开辟新渠道。
与此同时,众议院还通过了《清晰法案》(Clarity Act),明确将大多数加密货币归类为商品而非证券,划归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(CFTC)监管,大幅降低合规成本。
价格锚定与市场表现:稳定性背后的新趋势
尽管监管波动引发加密货币市场剧烈震荡,主流稳定币仍保持价格高度稳定。截至 7 月 21 日:
- USDT 价格为 1.00 美元,市值达 1609.2 亿美元,占稳定币总市值约 70%。
- USDC 价格锚定 1.00 美元,流通量约 610 亿美元,市场份额 25%。
- DAI 等其他美元稳定币同样维持 1:1 锚定。
稳定币总市值在 2022 年 10 月跌至 1220 亿美元低点后持续反弹,2024 年以来增长趋势显著。分析师认为,市值的攀升反映了机构资金正加速流入加密市场。
“稳定币正成为传统金融与加密生态之间的关键桥梁。”BTCMarkets 分析师 Rachael Lucas 指出,“机构投资者将其纳入交易策略和投资组合的趋势日益明显”。
竞争格局:合规性与规模博弈
当前稳定币市场呈现 USDT 与 USDC 双主导的格局,但两者发展路径截然不同:
- USDT(Tether) 占据 62% 市场份额(约 1500 亿美元),采用离岸模式运营,总部位于萨尔瓦多。
- USDC(Circle) 以合规为核心,通过 100% 现金与美债储备及月度审计建立市场信任,市场份额约 25%。
Circle 作为“合规标杆”于 6 月 5 日在纽交所上市,股价从发行价 31 美元最高飙升至 299 美元,市值一度逼近 500 亿美元。但其商业模式面临挑战:96% 收入依赖美债利息,若美联储降息将直接冲击其盈利能力。
另一个潜在风险是与 Coinbase 的分润机制——Coinbase 固定分走储备收益的 50%,若用户将 USDC 存入 Coinbase,则收益全归其所有。2024 年 Coinbase 从 Circle 处分润占比已超 60%。
市场波动与机构参与:价格波动中的新平衡
监管明朗化刺激了加密货币市场的整体上涨,但也引发剧烈波动:
- 以太坊 24 小时内涨幅超 7%,突破 3600 美元。
- 比特币重回 12 万美元上方。
- XRP、狗狗币等山寨币单日涨幅超 10%。
剧烈波动导致衍生品市场出现大规模清算。过去 24 小时内,空头爆仓 3.6 亿美元,多头爆仓 2.2 亿美元,总计 5.87 亿美元资金蒸发。
机构参与度正显著提升。媒体披露特朗普内阁中超五分之一成员持有加密货币,部分官员持仓高达 1.2 亿美元。同时特朗普政府拟开放养老金投资加密货币,可能将 9 万亿美元的 401(k) 计划资金引入市场。
未来趋势:多元化与挑战并行
随着美国监管框架的确立,两大趋势正在浮现:
非美元稳定币加速发展。香港正推动人民币稳定币在跨境贸易中的应用,试图削弱美元在加密经济中 99% 的垄断地位。
科技巨头或入场竞争。分析师预警,苹果、亚马逊等公司可能依托美债储备与品牌信任发行自研稳定币,冲击现有格局。
Circle 等发行方还面临三重挑战:美联储降息压缩利息收益;Coinbase 分润比例过高;巨头入局可能挤压生存空间。
未来展望
监管框架的确立正推动稳定币从灰色地带走向金融主流。随着传统银行入场和科技巨头虎视眈眈,稳定币市场的竞争将超越价格锚定本身,转向储备透明度、合规能力与生态整合的立体博弈。
未来 12 个月,美联储利率政策将深度影响稳定币发行方的盈利模型,而香港等地推动的非美元稳定币,可能悄然改变全球 2664 亿美元稳定币市场的货币结构版图。
当科技巨头携用户与品牌入场时,当前头部稳定币的合规优势是否足以抵御冲击?答案将决定下一个千亿美元市值的归属。